阴阳五行属于封建迷信吗?
- 来源:周易汇
- 日期:2025-01-31 10:13:49
- 点击:224
被误解的“阴阳”
如今,“阴阳”几乎成了封建迷信的代名词。
提到“阴阳先生”,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那些算命先生、占卜师,甚至是一些打着“玄学”旗号招摇撞骗的人。“老黄历”也常被认为是死板、不科学的东西。甚至连中医,因为建立在“阴阳”理论之上,也被许多人质疑其科学性。
更夸张的是,现在很多自媒体作者如果想写《周易》、阴阳学说、古代哲学、古天文学相关的内容,都会被平台提示“此内容涉及未经科学验证的现象、观点,请注意甄别”,甚至有些文章直接被限流或封禁。
仿佛“阴阳”成了科学的对立面,成了需要被清除的对象。
被误解的传统文化
但事实是,这个被狂踩、被误解的“阴阳”学说,恰恰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基础之一。没有阴阳理论,华夏文明的根基都会动摇,整个传统文化也会因此失去核心。
这不得不让人感慨,难道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智慧,真的就一文不值?还是我们这一代人,已经变得如此浅薄,以至于连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都无法理解了?
道:宇宙万物的起源
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,就是“道”。《道德经》中有一句话非常经典:
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”
那么古人是如何理解宇宙的起源呢?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是这样描述的:
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”
简单来说,宇宙从无到有,最初是模糊而混沌的,慢慢产生“象”,然后形成具体的“物”,最终“精气”凝聚,万物开始生成。
阴阳的作用
那么,万物是如何演化出来的呢?
《易经》中说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
也就是说,“道”化生出两种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——阴和阳。阴阳相互作用、相互转化,最终形成了世界万物。
换句话说,阴阳理论并不是无稽之谈,而是一种解释世界万物如何生成和变化的哲学基础。从这一点来看,阴阳思想并不是迷信,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。
如果抛弃“阴阳”,我们会失去什么?
如果阴阳学说是迷信,那么《道德经》大概也该被抛弃了。
但《道德经》还在其次,最先应该被抛弃的,是河图洛书。
“河出图,洛出书”,这两个神秘的符号一直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起源。它们所代表的最核心内容,正是阴阳。
河图、洛书中只有两种基本符号:
黑色代表阴,白色代表阳。
如果阴阳学说是封建迷信,那是不是也要把河图洛书一起否定?
当然,太极图也不能留下。
太极图的核心思想也是阴阳——“负阴而抱阳”,黑白两色代表阴阳对立统一、相互转化、循环不息。
如果我们真的要彻底否定阴阳,那连太极图都应该从所有文化遗产中清除才对。
《周易》、中医,还有多少能留存?
如果阴阳是迷信,那《周易》这本被称为“群经之首”的经典,又有什么价值呢?
听说现在北大已经开始招收研究《周易》的博士生了。如果按某些人的逻辑,那这样的研究是不是也应该被叫停?
《周易》从何而来?它的核心就是河图洛书、太极图。六十四卦的变化,本质上不过是阴阳的排列组合。如果否定阴阳,《周易》恐怕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。
中医学的基础,同样是“阴阳五行”。
中医的诊断、治疗都离不开阴阳理论,比如“阴虚”“阳虚”“滋阴”“补阳”,或者“泻南补北”“调补肝肾”……
如果阴阳学说是迷信,那中医的所有理论是不是也应该被彻底否定?
阴阳思想的起源
那么,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提出“阴阳”这个概念呢?
其实,阴阳最早的来源,是古代的天文学观测。
相传,伏羲氏在地上立了一根木杆,称之为“表”(类似于现在天安门广场的华表),用来测量太阳投下的影子。
他发现,每年冬至那天,影子最长;之后影子逐渐变短。每年夏至,影子最短,之后又逐渐变长。
伏羲氏记录下这个规律,发现从冬至到春分的这段时间,日影在变化,他称之为“阴”;从夏至到秋分的这段时间,他称之为“阳”。
也就是说,阴阳概念的提出,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,而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之上。
阴阳与世界万物
伏羲氏虽然看不到太阳光在南北回归线的运行,但他通过测量影子的变化,推导出了太阳运行的规律,并总结出宇宙运行的法则。
这种运行法则,被他称为“天道”。
日月有阴阳,四季有阴阳,宇宙万物都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。
天地分阴阳,日月有明暗,动植物有雌雄,男女有性别……
世界上还有什么规律,比阴阳更普遍、更合理、更完整?
真正的文化自信
如今,我们口口声声说要“文化自信”,可我们真的理解自己的文化吗?
很多人高喊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”,可连中华文化最核心的阴阳学说都无法接受,甚至将其视为迷信,又谈何弘扬?
我们真正需要做的,或许不是简单地喊口号,而是静下心来,认真了解、尊重、传承我们的文化。
毕竟,文化的根基,一旦失去了,就很难再找回来。